航空运输业,是指以飞机作为运输工具,以民用为宗旨,以航空港为基地,通过一定的空中航线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方式。航空运输业是一个国家(地区)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战略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新兴产业之一。
航空运输业的内涵与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航空运输业泛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的民用航空活动的总称,在不同语境下通常包括民用航空活动产业链中的运输航空、通用航空、机场管理、空中交通管制、维修、油料相关业务、销售代理等民用航空业务的某些或全部领域和环节;狭义的航空运输业则是指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
中的航空运输业,主要包括运输航空、通用航空、机场管理和空中交通管制。
本部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所指的航空运输业——561航空客货运输为主体,梳理其主要相关涉税风险。
一、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概况与现状
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于1949年,标志着我国航空运输业开始起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受限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国航空运输业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航空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大,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
第一阶段(1978—1987年):中国民用航空局改革军事化的集中指挥体系,开始进行经济核算,工作的重点转移至发展生产上,我国航空运输业得到巨大发展,国内航线大幅增加,初步建立通向世界各大洲的国际航线网。
第二阶段(1987—1997年):中国民用航空局决定依据航空公司、机场和行政管理部门的性质,实行政企分开,分别进行经营和管理。把总局、地区管理局、省(区、市)局、航站四级管理体制改为总局和地区管理局二级管理体制,全国分设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华东、东北六个地区管理局。
航空公司作为企业在市场独立运营,同时我国也允许地方办航空运输企业,这有力地推动了航空事业的发展,满足了空运市场的需求,建立了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了航空运输的服务质量。至1997年底,航空运输企业的总数超过30家。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1997年以后,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航空运输业进行新一轮体制改革。2002年3月,国家批准《民航体制改革方案》,按照“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对直属航空运输企业和服务保障企业进行了重组。中国航空运输业从此走上多样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根据《2018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航空运输业2018全年实现运输飞行1153.52万小时、469.47万架次,同比分别增长8.9%和7.6%。我国航空公司2018年全年运输总周转量达到1206.5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1.4%;完成旅客周转量10712.32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2.6%;完成货邮周转量262.50亿吨公里,同比增长7.8%。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6.12亿人次,同比增长10.9%;完成货邮运输量738.51万吨,同比增长4.6%。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运输航空公司60家,其中:国有控股公司45家,民营和民营控股公司15家,已经形成以国有三大航空集团公司为主,区域地方性航空公司为辅,新兴外资、民营航空公司为补充的航空市场结构。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235个,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37个,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境内机场旅客吞吐量的83.6%,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以上的运输机场95个,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境内机场旅客吞吐量的23.3%,航线网络的集中度极高。
与此同时,中国东部城市的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且基建设施相对完善,航空运输业的市场渗透率较高。由于经济和地形结构的原因,中国航空运输业区域市场发展不均衡:东部、一线市场占比过大,中西部、三线市场的投入力度和发展程度滞后,市场两极分化明显。由此可见,我国航空运输业具有分布不均和支线航空供给不足的特点。
截至2018年底,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订双边航空运输协定126个,比2017年底增加4个(刚果布、科特迪瓦、卢旺达、多米尼加),其中亚洲(含东盟)44个,非洲27个,欧洲37个,美洲11个,大洋洲7个。
为进一步贯彻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民航业健康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要求到2020年,我国民航服务领域明显扩大,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具体为:一是航空运输规模不断扩大,年运输总周转量达到170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2.2%,全国人均乘机次数达到0.5次。二是航空运输服务质量稳步提高,安全水平稳居世界前列,运输航空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不超过0.15,航班正常率提高到80%以上。三是通用航空实现规模化发展,飞行总量达200万小时,年均增长19%。四是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显著,航空服务覆盖全国89%的人口。
二、经营主体与业务范围
航空公司是航空运输业的生产主体,机场、空管部门、运输保障企业等是航空运输业的辅助部门。航空公司,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使用民用航空器运送旅客、行李、邮件或者货物,提供公共航空服务的企业法人。航空公司的主要职能是保障航空器的安全飞行,销售客货运力,进行客货源组织,实现客货在既定时间内、既定空间上的快速移位。
航空客货运输是航空运输产业的核心业务。航空客货运输是以航空器作为运输工具,实现旅客、行李、货物、邮件在区域间的位置转移的活动。按运输对象分类,航空客货运输业务范围包括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航空运输辅助部门为航空公司提供机场服务、空管服务、油料、航空信息、飞机维修等航空保障和延伸服务。
三、航空运输业特点
航空运输业作为交通运输基础产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等基础性设施产业的基本特征,是现代最新科学技术及成果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涉及70多个学科和工业领域,具有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特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航空运输业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自然垄断行业特点
1.资金密集性。航空运输业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及技术的进口,还是新航线的开通,都需要巨额投资,并且该行业固定成本高,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远高于其他行业。因此,航空运输业存在资金密集的特点,投资大且回收期长。航空运输业资金密集的特征决定了该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较大。
2.技术密集性。航空运输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航空运输业对技术存在较高要求,例如航空安全检测系统、航空飞行技术等,具有较高的行业技术壁垒。技术密集的特征决定了航空运输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会促进一个国家飞机制造业的发展,促进航空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3.规模经济性。航空运输公司的产品品种是航线,产品单位是航班。随着航线的不断扩展、航空运力的快速增加,航空运输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企业的运行成本得以摊薄,使得航空运输业具有比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同时,通过提高航班客座率、航班频率,或者采用收入管理技术调整价格和销售策略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航班收入,降低成本,体现出典型的密度经济特征。
以上特点决定了航空运输业的自然垄断性。由于航空运输业属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额巨大,进入和退出的成本较高。
(二)经营特点
1.公共性。航空运输业的公共性,是指航空运输的服务具有广泛性。航空运输业的公共性特征,决定了政府管理的必要性。政府依法在航空器适航性,航空人员执照的授予,航空运输价格、运力、航线审批,地面设施服务、空中交通服务等方面,通过制度建设或制定法规和规章来加强管理,规范航空运输业的主体行为,确保航空运输的安全,维护航空运输业的主体权益并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2.高危险性。航空运输业属于高度危险作业。虽然航空事故的发生率和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最低,但是一且发生事故,就会对航空器上人员生命财产及地(水)面第三人的人身财产造成损失或伤害。世界各国均把安全放在发展航空业的首位,政府对其进行高度监管。
3.行业综合性。航空运输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参与主体众多,有航空器制造商、航空器租赁商、航空运输企业、机场、空中交通服务部门、消费者以及政府部门等;同时航空运输业涉及上下游产业众多,包括各类电子、材料产业,甚至金融产业等。
4.准军事性。航空运输业的准军事性,是指航空运输业在平时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在战时或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可依法定程序被国家征用,服务于军事需要。各国政府平时在航空运输业发展中,加强对航空器适航性的管理,规定民用机场建设要充分考虑军事需求,加大对空中交通服务等方面的管理,以便在战时或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能够保证航空运输业服务于国防需要。
5.国际性。航空运输业的国际性,不仅包括航空运输业运营的跨国性,还包括航空运输技术标准的国际性以及国际航空法律的统一性。政府在航空器所有权、抵押权、优先权等权利方面制定管理规定,授权或审批航空运输企业经营国际航线的资格;通过制定不低于国际航空运输技术标准的国内航空运输技术标准,来保证本国航空运输业的国际经营。在开展国际航空业务时,政府主要通过参加或缔结双边条约或多边条约,在领空使用、法律适用、航空运价、航班、航线等方面进行谈判,而航空运输其他主体则不具有签订或参加国际航空条约的资格。
(三)产品特性
1.产品不具有实物形态性。航空运输业为社会提供的不是实物产品,运输过程并不改变运输对象的性质或者形态,而是改变其位置,因此航空运输业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产品空间位移。航空运输产品的本质是服务,其商品属性是通过产品使用人在航空运输市场的购买行为最后实现的。
2.生产与消耗共时性。在航空运输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运输对象的数量、性质和形态并不发生改变,航空运输产品的生产和消耗始终存在于同一过程中。